初夏,这里肥好花果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初夏,这里肥好花果香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洪锦城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来自台湾的青年农民蔡志阳(右)正在指导漳浦当地农民种植管理火龙果。

  机器轰鸣,输送带不停转动,工人们有的铲肥,有的包装,有的运送,车间里一片紧张忙碌景象。劳动节假期一过,在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厂区内,工人们开始戴着口罩生产固体有机肥。

  三本肥料是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(下称“漳浦台创园”)里的一家台资企业,主要生产生物有机肥、有机无机肥、茶叶果蔬专用肥等系列肥料品种。

  “我们从2月10日正式复工复产,现在日产量已达150多吨。”公司厂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寿介绍,为做到防控疫情与肥料生产“两不误”,公司规定,每天上班入厂前,值班人员先要到医务室测量体温,并用酒精喷洗双手,下班后也要再经过一次体温测量,然后领取口罩用以替换。为避免人员集中,午饭采取轮流就餐。对于前来厂里拉货的外来车辆,公司实行“无接触”装卸,即司机在门岗经过检查和消毒后,戴上一次性手套,用一次性笔做好登记,然后将车开进厂房后不必下车,由厂里工人直接装货或卸货,最后车辆自行离开。

  “自疫情暴发以来,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假期轮岗值班,务必做好防控工作。”陈荣寿说,这个季节公司主要生产有机无机桉树肥,由于肥料质量好,得到许多农民朋友的信赖,目前还有5000多吨肥料订单,为保障顺利完成订单任务,现有58名工人到岗,3条生产线同时开工。

  “欢迎朋友们进园尝果!”初夏,走进漳浦台创园内的台湾丰山生态园农场中,各种奇珍异果让人眼花缭乱:澳洲手指柠檬、巴西甜樱桃、越南牛奶果、太平洋沙梨……

  热情的农场主是来自台湾嘉义县农业世家的80后青年农民蔡志阳。“我们一家从事农业新品种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。”蔡志阳介绍,他祖父创办的台湾丰山生态园农场,是岛内最早引种葡萄柚的农场;如今风靡两岸的树葡萄,该农场也是第一批引种者。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,两岸农业往来逐渐频繁,蔡志阳跟随父亲到大陆参展,蓬勃的大陆市场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。22岁那年,蔡志阳从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一毕业,就回到嘉义县中埔乡老家,跨界当起了新农民。

  2013年,父亲提议赴大陆投资,与蔡志阳的想法不谋而合。“漳州百花村,是大陆一个比较知名的花木果树批发集散地,而自己的产品,可搭乘这个销售渠道行销大陆。位于漳浦台创园内的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是福建最大的花木市场,借由这个平台,可提升自己的知名度,被更多客商了解。”双重效应叠加,让蔡志阳在这里找到事业新支点。选择落户漳浦台创园,除了这里是自己的祖籍地,蔡志阳更看中的是,从这里出发,可以更好打入大陆市场。

  他将发展一代、准备一代、研发改良一代的创新理念运用在果园中,经过多年坚持和不断试种,安第斯山脉黄金果、巴西树葡萄、太平洋沙梨、巧克力布丁果等一大批异域水果,已然扎根漳州,开花结果。

  2019年2月,蔡志阳被聘为“漳浦县台籍科技特派员”,这是大陆首批台籍农业科技特派员,这重身份也让他在推广果蔬新品种方面拥有更广阔的平台,同时能够帮助当地农民引进驯化新品种和择优选种,用台湾观光农业经验帮助当地进行观光农业乡村规划。

  蔡志阳说,“现在快递一天能到的地方,都是‘战场’。”对于销路,只怕不够卖,毕竟许多品种在福建甚至大陆,他都是第一个尝试的。疫情暴发后,尽管他的产品销售受到一定影响,“但是,我们有这个信心,只要两岸携起手来共同抗疫,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!”

  “希望能够将新品种的推广与产销班模式相结合,动员更多的漳浦果农组建产销班,通过协同合作,共同开拓市场。也希望将台湾现代农业经验和理念带到大陆,推动两岸农业深度融合发展。”展望未来,蔡志阳充满信心。

  防疫阻击战打响后,漳浦台创园党委、管委会园区立足工作实际,建立四级责任链条,把防疫责任和复工复产责任压实到园区每一个党员领导、每一个党员干部、每一个非公党组织和个人身上。针对园区内的几家重点台企,党员干部进行“一对一”指导帮扶,积极向台企开展防疫知识宣传,指导台企科学制定防控方案、合理做好复工安排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、严格做好防疫工作,推动企业健康、稳定、有序复工复产。(《农民日报》5月12日第4版)

 


评论
©夏荷
Powered by LOFTER